书信架起“彩虹心桥”钦州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作为聚焦城乡10 - 14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长期项目,“彩虹心桥”在钦州市城区、浦北县、灵山县三地的8所中小学开展。通过对6,212封学生来信的分析以及持续三期的追踪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的识别率由45.7%降至15.2%,这些数据验证了“预防胜于治疗”的核心理念。
新望社工中心的项目负责人朱主任称:“书信交流突破了传统筛查的局限,使我们能够动态地发现存在隐形心理风险的学生。”

在555份有效学生反馈中,“超级开心”“很有帮助”成为高频表述。学生对项目的满意度达98%。其中,68.3%的学生“迫不及待拆信,仔细阅读每一句话”,98%的学生认为活动有帮助。学业指导(66%)、自信心提升(60%)、情绪管理(48%)成为核心受益领域。初中学生反馈:“书信犹如大海中的一座岛屿,让身处大海的自己有一处休憩之地”“书信交流让自己走出迷茫,逐步发现自己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在82名教师对项目的反馈中,100%的教师认可项目价值。项目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业态度/成绩(70%)、人际交往能力(80%)以及自我成长自信心/抗逆力/目标明确等方面(77%)。91%的教师呼吁将项目推广至更多学校,并建议“结合班主任沟通机制”深化服务。

项目首创的“三级预防体系”实现了分层干预:
一级预防:通过常态化书信交流增强心理韧性。
二级预防:有压力的学生通过书信释放情绪,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至一级预防状态。
三级预防:及时发现高危个案,并联动学校进行介入。
相较于传统心理咨询,书信模式展现出独特优势:单次服务成本低,覆盖范围扩大至偏远县域,还培养出兼具同理心与专业素养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动态监测机制更是开创性地实现了对心理状态的持续追踪,印证了“持续性情感联结”对青少年安全型依恋形成的促进作用,为农村地区心理服务提供了新途径。
“彩虹心桥”项目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服务并非奢侈品,而是必需品。项目负责人朱主任表示:“一封信的分量,或许能接住一颗坠落的心。‘彩虹心桥’将持续探索可复制的心理健康普惠模式。”
审核:林小龙
责编:桂客
-
无相关信息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