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光聚星河,用坚守筑书香——苏文专访“中国好人”李高峰“
‘中国好人’的称号,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荣光,而是一群人向善的印记;书香中国的底色,也正是由这样无数平凡人的坚守与奉献铺就的。”书香中国新时代杰出人物推选活动组委会主任苏文,在专访“中国好人”李高峰时,如此诠释这场对话的意义。

初见李高峰,一身朴素的工装,双手布满劳作的痕迹,眼神里却透着格外明亮的坚定——这位扎根北京朝阳二十年的“城市美容师”,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公益初心与书香情怀熔铸为生活的底色,也让苏文看到了新时代杰出人物最鲜活的模样。

“2001年刚来北京,看到护城河的垃圾漂在水面上,心里堵得慌。”谈及公益初心,李高峰的语气朴实无华,却藏着最真挚的热忱。彼时,他从河南来京务工,目睹朝阳区二道沟河的脏乱景象,便自发拿起铁锹、扛着麻袋,一头扎进河道清理的工作中。没有工具就自己凑,没有帮手就独自坚持,寒来暑往,他的身影成了河道边最固定的风景。“一开始有人说我‘多管闲事’,但看到水慢慢变清,路过的居民竖起大拇指,就觉得一切都值。”这一坚持,便是二十余年。二十年间,李高峰的公益版图不断拓展:从独自清理河道,到组建“河南在京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带领数百名志愿者守护城市环境;从义务清理垃圾,到帮扶困难群体、调解邻里矛盾、参与防汛救灾。他牵头成立“高峰爱心小屋”,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为孤寡老人上门服务;疫情期间,他带头值守社区,组织志愿者消杀防疫、运送物资,用行动筑牢防疫防线。“干公益就像过日子,得细水长流,不能图热闹。”李高峰笑着说,这些年累计组织环保活动上千场,清理垃圾数十吨,帮扶群众上万人次,而“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首都道德模范”等荣誉,不过是他公益路上的“副产品”。

“二十余年坚守,是什么让你始终保持这份热忱?在你看来,公益行动与书香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结?”苏文的提问,精准触及了这场专访的核心。“是‘责任’二字,更是文化的力量。”李高峰的回答掷地有声。他坦言,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从小听着“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的故事长大,这些朴素的文化理念,早已刻进骨子里。在他的“爱心小屋”里,最显眼的角落摆着一个书架,塞满了爱心人士捐赠的书籍,闲暇时他会带着志愿者、留守儿童读书识字,分享书中的道理。“书香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融进行动里的。比如我们清理环境,是让城市‘颜值’提升;我们读书育人,是让心灵‘素养’扎根。公益是看得见的行动,书香是看不见的滋养,两者都是在为社会播撒美好。”这番话,让苏文深有感触。“书香中国新时代杰出人物推选,推选的从来不是完美的‘圣人’,而是像李高峰先生这样,用平凡行动诠释文化内涵的践行者。”苏文表示,李高峰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担当”,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让文化的力量在基层落地生根,这正是书香文化最生动的实践表达。谈及未来,李高峰的眼神里满是憧憬:“我想把‘爱心小屋’打造成书香公益驿站,让更多人既能参与环保公益,也能浸润书香文化。”他计划联合更多爱心力量,扩充书架、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孩子们在书香中成长,让志愿者在公益中感悟文化,让更多人明白,书香与公益从来都是同向而行,共同滋养着社会的文明底色。专访落幕时,夕阳为“高峰爱心小屋”的书架镀上暖光,书架上的书籍静静陈列,如同李高峰二十余年的坚守,沉默却有力量。苏文感慨道:“李高峰先生用二十年微光汇聚星河,用点滴善举筑牢文明根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书香中国的建设,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使命,而是每个普通人的责任与担当。”李高峰则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进来,让公益之风吹遍街巷,让书香之气浸润人心,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文明华章。”以平凡之躯,行不凡之事;以公益为笔,以书香为墨。李高峰用二十年坚守,诠释了“中国好人”的精神内涵,也为书香中国建设注入了最坚实的民生力量。而书香中国新时代杰出人物推选活动的初心,正是要发掘更多这样的平凡英雄,让他们的故事被看见、被铭记、被传承,让文明之风绵延不绝,让书香之气浸润华夏大地。
-
无相关信息
热度排行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