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马六甲海峡随想
掌上时报讯(赵永忠)把京剧和云南民族文化带到国际舞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心路 启航
邮轮从新加坡港缓缓拔锚。船体与海水之间发出一声低沉的叹息,像历史翻书时带起的尘埃。那一刻,我听见郑和船队六百二十年前同样的叹息——木帆换作钢板,桅杆长成楼群,而浪头仍是浪头,仍用古老的语法拍打船舷。我们五十八人,称为"郑和云南老乡文化使者先行官”,却不过是把肉身借给时空的邮差,把现代的心跳寄往明朝的邮筒。
甲板像一块被宇宙遗忘的浮冰,悄悄漂在赤道。星群倾泻,仿佛有人把银河的抽屉整个倒扣。我们踩着钢板,却像踩着柔软的经卷——每一颗铆钉都是标点,把“人”这个字,钉在“海”与“天”之间。有人沉默,有人拍照,有人把耳机里的摇滚调成静音,只为让星辰的合唱灌满骨缝。那一刻,我明白“伟人”并非具体姓名,而是所有敢于把渺小放在宏大对面,仍敢说“我在”的人。
马六甲的月光,像一枚被海水打磨了六百年的银币,轻轻落在十五万吨的钢铁上。我们五十八颗漂泊的心,被它一次性收买,从此不属于任何陆地。
黎明 穿越
日出把海面熨成一面铜镜,映出五十八张被盐与星光重新雕刻的脸。 船行海峡窄处,左舷是马来西亚,右舷是印尼,两排忽明忽暗的灯火像被拉长的岁月,在黑暗里握手。船头切开的海水分出两种颜色:一侧太平洋,一侧印度洋。浪涌举起邮轮,像举起一座移动的寺庙,教我们如何同时拜谒两片大洋。我站在船艏,看浪花被朝霞点燃,像无数小火把,为郑和、为所有把命运交给风向的人送行。风把盐粒吹进眼睛,我流泪,却说是浪。
心弦 天问
我们在星座大剧院。用歌声踏浪“海上丝绸之路”。用曼舞致敬六百二十年前的船队。大屏幕亮起古地图,航线像一条被反复缝补的伤口,却因此愈发坚韧。六百年前,这条路上没有钢,只有木;没有GPS,只有北斗星的闪烁,他们照样把航行活成了传说。
心路 启航
邮轮从新加坡港缓缓拔锚。船体与海水之间发出一声低沉的叹息,像历史翻书时带起的尘埃。那一刻,我听见郑和船队六百二十年前同样的叹息——木帆换作钢板,桅杆长成楼群,而浪头仍是浪头,仍用古老的语法拍打船舷。我们五十八人,称为"郑和云南老乡文化使者先行官”,却不过是把肉身借给时空的邮差,把现代的心跳寄往明朝的邮筒。
夜航 无风
甲板像一块被宇宙遗忘的浮冰,悄悄漂在赤道。星群倾泻,仿佛有人把银河的抽屉整个倒扣。我们踩着钢板,却像踩着柔软的经卷——每一颗铆钉都是标点,把“人”这个字,钉在“海”与“天”之间。有人沉默,有人拍照,有人把耳机里的摇滚调成静音,只为让星辰的合唱灌满骨缝。那一刻,我明白“伟人”并非具体姓名,而是所有敢于把渺小放在宏大对面,仍敢说“我在”的人。
马六甲的月光,像一枚被海水打磨了六百年的银币,轻轻落在十五万吨的钢铁上。我们五十八颗漂泊的心,被它一次性收买,从此不属于任何陆地。
黎明 穿越
日出把海面熨成一面铜镜,映出五十八张被盐与星光重新雕刻的脸。 船行海峡窄处,左舷是马来西亚,右舷是印尼,两排忽明忽暗的灯火像被拉长的岁月,在黑暗里握手。船头切开的海水分出两种颜色:一侧太平洋,一侧印度洋。浪涌举起邮轮,像举起一座移动的寺庙,教我们如何同时拜谒两片大洋。我站在船艏,看浪花被朝霞点燃,像无数小火把,为郑和、为所有把命运交给风向的人送行。风把盐粒吹进眼睛,我流泪,却说是浪。
心弦 天问
我们在星座大剧院。用歌声踏浪“海上丝绸之路”。用曼舞致敬六百二十年前的船队。大屏幕亮起古地图,航线像一条被反复缝补的伤口,却因此愈发坚韧。六百年前,这条路上没有钢,只有木;没有GPS,只有北斗星的闪烁,他们照样把航行活成了传说。
返航 泪花
分享到: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