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魂承文脉,书香润武堂——专访三明市少林文武学校校长苏作华
——“书香中国新时代杰出人物推选活动”组委会主任苏文对话南少林文化传承者苏作华武术藏风骨,书香蕴乾坤。当中华武学的刚健气魄邂逅书香文化的温润滋养,便碰撞出传统文脉传承的别样生命力。

为探寻“文武相融”的文化传播路径,挖掘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杰出力量,“书香中国新时代杰出人物推选活动”组委会主任苏文近日专访了福建省三明市少林文武学校校长苏作华(法号释德华)。

从武术传承的初心使命到文武双修的教育实践,从书香浸润的育人智慧到文化传播的时代担当,两位嘉宾的对话,尽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赤诚与坚守。
一、武脉深耕:以武魂铸底色,以初心传薪火
“武术不止于拳脚招式,更承载着‘止戈为武’的哲学智慧与‘崇德尚义’的民族精神,而书香正是解锁这份文化底蕴的钥匙。”访谈伊始,苏作华校长便点明了武术与书香的内在关联。作为嵩山少林寺第31代俗家弟子、国家武术七段,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父亲讲述的海外华人奋斗故事,让他深知“强体魄、铸精神”的重要性,这份初心也成为他深耕武术教育四十余年的不竭动力。苏文主任对苏作华的传承之路给予高度评价:“苏校长既是武术技艺的传承人,更是武术文化的传播者。

他将‘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训导融入办学实践,让武术教育摆脱了单纯的技艺传授,升华为兼具体魄锤炼与精神滋养的文化育人工程,这与‘书香中国’倡导的文化浸润理念高度契合。”回溯办学历程,苏作华的眼神中满是执着。

1989年,他怀揣着“让武术国粹惠及更多人”的梦想,从嵩山少林寺回到福建,创办了三明市少林文武学校,开创“以文为主,以武为特色,以艺术为特长”的教育模式。创业初期资金紧缺、条件简陋,但他始终坚守初心,通过整合资源、引进人才,一步步将学校打造成全国先进武术馆校,培养出大批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弟子们或跻身国家体育队伍,或投身军警事业,或远赴海外传播中华武术文化。如今,他仍坚持亲授武学精髓,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武术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
二、文武相融:以书香润武魂,以教育育新人
“真正的武学传承,需要‘武魂’与‘文魂’双轨并行。拳脚练就的是筋骨,书香滋养的是心性,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培育出德艺双馨的人才。”谈及办学理念,苏作华着重阐述了“文武双修3.0”教育框架的创新实践。在他看来,武术教育不能脱离文化根基,而书香浸润正是打通武学与文化脉络的关键纽带。在三明市少林文武学校,书香氛围早已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
学校不仅夯实文化课教学根基,确保“以文为主”的办学定位,更搭建了多元的书香传播载体:开设武德教育课程,将《怎样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等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通过传统礼仪教学、感恩课程、法制教育,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打造武术文化阅览室,收录武术典籍、历史文献、名家传记,让学生在阅读中探寻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举办“武术文化读书分享会”,引导学生从武学招式中感悟阴阳相生的辩证思维,从武林故事中汲取家国天下的担当精神。
“把地域文化与武术教育、书香传播相结合,是最具生命力的传承方式。”苏作华介绍,学校深度挖掘福清南少林武术、詠春拳等地域文化资源,将其历史渊源、技法精髓、文化内涵融入阅读课程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读懂家乡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这种创新实践得到了苏文主任的高度认可:“苏校长的探索,让书香传播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实践载体,既丰富了武术教育的文化内涵,也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了‘文武相融’的创新范式。”
-
无相关信息
热度排行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