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构建“心”模式 草原老人乐享幸福晚年
一:京蒙协作构建“心”模式 草原老人乐享幸福晚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指引下,一项跨越千里的为老服务实践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结出硕果。由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组织督导、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具体执行的京蒙协作为老服务项目,近日在科右中旗圆满完成全部计划工作。该项目以精准化的心理服务为切入点,在5个嘎查社区和3家敬老院成功打造出“可看、可及、可复制”的农村牧区养老服务新范式。
系统化设计,打造全流程服务闭环
项目深入科右中旗的西日嘎嘎查、哈日道卜嘎查等五个社区及当地敬老院,基于前期扎实的需求调研,构建了“预防-筛查-干预-跟踪”的全流程心理服务体系。通过开展15场特色团体心理活动、8场身心健康知识普及讲座、4场慢病管理专题讲座,以及完成300人次的心理健康筛查与建档工作,实现了服务对象的全覆盖、风险问题的早发现和专业干预的精准化。
专业化引领,赋能在地养老服务力量
项目的突出亮点在于不仅“授人以鱼”,更注重“授人以渔”。特邀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老年公寓的资深院长现场传经送宝,为当地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和护理人员开展了12场系统培训,内容涵盖沟通技能提升、压力管理与自我关怀、老年团体活动带领技巧等。同时,通过建立远程督导机制,为当地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心理服务骨干队伍,有效提升了科右中旗养老服务的整体专业水平。
本土化融合,创新特色服务载体
在服务方式上,项目充分尊重并巧妙融合当地文化特色,取得了“1+1>2”的服务效果。将“科尔沁民歌回忆圈”、“安代舞蹈疗愈工作坊”等融入团体心理辅导,让老人们在熟悉的艺术形式中敞开心扉、舒缓情绪;将曼陀罗绘画与民族图案结合,在艺术创作中实现非语言的心理疗愈。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老人的参与门槛,提升了服务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可持续性探索,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项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合同任务的圆满完成,更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通过链接京蒙两地资源、培育在地力量、建立“心灵驿站”、留下蒙汉双语心理健康手册等实体成果,确保了服务机制在项目结束后仍能持续运转,真正将京蒙协作的温暖深深植根于草原。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右中旗项目的成功实践,为东西部协作背景下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养老服务提供了宝贵经验。下一步,将系统总结该项目模式,推动其在更广阔区域的复制推广,让更多农村牧区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心理关怀服务,切实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报道二:
心灵的相遇:京蒙协作为老服务让科尔沁草原重现笑容这个秋天,科右中旗敬老院里的笑声格外爽朗。随着京蒙协作为老服务项目的深入推进,由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派出的专业团队,将温暖的心理服务送到了5个嘎查社区和3家敬老院的老人身边。项目不仅按计划圆满完成了所有服务内容,更在老人们的心中播下了快乐、安宁的种子。
从沉默到开朗:一个老人的转变
“心里亮堂多了!”75岁的蒙古族老人宝音图在参加完“科尔沁民歌回忆圈”活动后,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感受。曾经因丧偶而长期郁郁寡欢的他,在大家共同的歌声和回忆分享中,逐渐打开了心扉,脸上重现了久违的笑容。在哈日道卜嘎查,类似的转变也在发生。工作人员通过曼陀罗绘画疗愈,让习惯于沉默寡言的老年人在色彩的挥洒中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
赋能守护者:护工们的成长之旅
项目的温暖不仅惠及老人,也照亮了日夜陪伴他们的护工。来自北京阳台山老年公寓的李院长带来的系列培训,被当地护理员小吴称为“及时雨”。“以前看到老人情绪低落,除了干着急不知道能做些什么。现在学会了沟通技巧和简单的心理疏导方法,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帮助他们了。”系列减压团辅也让这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护工们,找到了情绪的出口和支持的力量。
文化的温度:传统与现代的智慧融合
服务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专业心理学与当地文化的巧妙融合。在吐列毛杜嘎查,心理专家将蒙古族“敖包相会”的传统文化意象融入团体活动,鼓励老人们加强社交联结;在赛罕化嘎查,安代舞的律动成为情绪宣泄和身体激活的有效媒介。这些充满文化尊重的设计,让心理服务不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带着奶茶醇香的温暖陪伴。持续的陪伴:机制保障长远幸福随着合同内服务活动的结束,项目的影响却仍在延续。建立的“心灵驿站”成为老人们常去的谈心之所;留下的心理健康手册成为随手可查的工具;经过培训的本地骨干则成为持续提供支持的核心力量。远程督导机制的建立,更是搭建起一座跨越千里的“心桥”,确保专业的支持能够持续不断。该项目执行负责人表示,看到老人们脸上重现孩童般灿烂的笑容,是所有付出最好的回报。京蒙协作的这份情谊,已经化为科右中旗老年人心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一次结束,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
-
无相关信息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