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舆情

上善若心:我人生价值——真善美的道德准则

时间:2025-09-06 20:05:52 阅读量:2 来源:

“上善若水”,老子之言,流传千古,世人皆知水之柔韧、谦下、利物不争,以为至善之喻。然余独思之,水之善,终归外在之行迹;真正之善,当发乎内在之本源。故不揣冒昧,易一字而为“上善若心”,试为阐发,以就教于方家。
 

image.png


所谓“上善若心”,意指世间至善之境,非仅依外在行为判定,而应根植于心灵之本真。心乃万善之始,行为之端。无心灵之纯挚,则一切善行或流于形式,或沦为算计,失却其本来温度。有心之善,如泉之源,木之本,沛然莫之能御,由衷而发,非外力可强致。

“若心”之要,首在真诚。《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心诚则灵,灵则能通万物之情。譬如慈母之爱子,发自肺腑,非为虚誉,故其呵护关切,无微不至,自然流露,毫无造作。此即心善之真谛。若心无真诚,纵有千般义举,亦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终难长久,易生倦怠,或转念成怨。

其次,“若心”贵在恒常。一时之善举,世人或可为之;持久之善念,则非有心者不能。心若向善,则如北辰居所,众星共之,无论处境顺逆,皆能持守其道。昔孔子困于陈蔡,弦歌不辍,其心光明,故能颠沛必于是。心善者,非因外物而迁改,乃由内而外之自然坚持,如呼吸般不可或缺。

再者,“若心”之美,在于无求。真善之本心,施予之时并无计度回报之念。若行善而期人知,望人报,则其心已杂,其善已损。心善者,但问己心是否安适,是否应当,而非权衡利害。恰如空谷幽兰,不为无人而不芳,其香自在,其美自存。此心澄澈,如镜如月,朗照万物而不自矜。
 

image.png


“上善若心”,非是弃水之德,实是溯其本源。水之“善利万物而不争”,其背后岂非正是水之“本心”?因其本性就下,包容万物,故能成就万千气象。人之善,亦当如是——先养其心,使心田纯净,充满悲悯与宽容,则言行举止,自然谦和利物,无往而不善。

今之世,科技昌明,物质丰盈,然人心浮躁,功利之心日盛。多少人行善只为沽名钓誉,或积攒福报,内心实则冷漠计较。此时提倡“上善若心”,尤显重要。若能时时返观自心,涤除玄览,使心保持柔软与真诚,则善行自会流淌,社会亦将因此增添几分温暖与真实。

 

故曰:育善心,方能行善事;心若上善,则万物皆春。

作者简介:刘永国,笔名:云鹏,字:净尘,号:玉口仙人、痴兰山人、善德堂主人;又号八雅先生。当代诗人、作家、国学讲师,八雅文化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掌上时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xhtv@163.com

中 国 掌 上 时 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20-2028 by www.zgzs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41973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0934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93号


承运单位:讯点(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10-53677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