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文采 ---评著名画家余永健的诗画作品
文/潘琦
刚跨入本世纪,广西艺术学院成立桂林中国画学院,时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师范系主任丶广西美协副主席的余永健教授任院长,这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所以“中国画”称谓命名的学院,在美术界引起蛮大反响。我和永健教授深交,是当年区党委宣传部提出打造漓江画派,他参加了第一次座谈会,会上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肯定这个战略构想,表示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我非常感动。之后我们便常有来往,我曾请他为北京的朋友画过一幅荔枝画,记忆犹新。后来他任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他是漓江画派的支持者、践行者、助推者和见证者。
余永健自幼爱好诗书画,少年时便伏于案前,临摹着花鸟册页的一笔一墨。他未曾想到,这份对诗书画的赤诚,会成为漓江画派中清雅如竹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绘画与诗词完美融合,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精神层面传递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

一
余永健生于1957年,祖籍福建漳州,从小浸润于传统文化,以笔墨为友,与丹青作伴。这份执着终于在1986年迎来新机。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因才华出众留校任教,开启了从爱好者到专业艺术家的蜕变。
大学期间,余永健潜心钻研花鸟画之道,工笔与写意兼修,传统与创新并重。经过“学院式”和传统式的双向哺育,余永健打下坚实的素描、色彩的写实造型与传统笔墨意象造型的扎实基础。不仅开阔了审美视野,也使他在渴求创新中思考着中国花鸟画如何走向现代。他的绘画作品以中国画为主,尤其擅长花鸟画。在这一时期,他充分利用广西绚丽多彩的花草树木、彩蝶飞鸟、硕果累累的自然景观,创作了大量的抒情风景、歌颂大自然和温良生命的中国画作品。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色彩运用独具匠心。他常常以对景写生为基础,展现出典型的南方式温润平和、鲜活大气和包容开放。在色彩运用上,善于将自然的色彩与内心的情感相结合,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调层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在他的《紫蒂红蕤染流霞》以紫荆花为主题,画面中的紫荆花的娇艳与背景流云相呼应,色彩斑斓而富有詩意。画家通过题画诗“不比茉莉不比桂,鲜与佳木竞富贵;从来栽育宠养少,花枝葳蕤展茂荟”,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意境,使人们在欣赏画作时,也能感受到诗词的韵味。
二
余永健的艺术实践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突出了深入生活,投入生活、表现生命、贵在自然和创造个性的重要性,突破了传统的花鸟画的旧程式,拓展了花鸟画审美客体的表现范围,开阔了花鸟画感受真实性而产生的丰富境界,实现了传其神、写其意、抒己情、美中美的艺术升华。
其一,布局严谨色彩鲜明。余永健的画作,立意巧妙,布局严谨,笔墨简练,设色淡雅,意境空灵,文人气象诗画交响。在广西艺术学院求学的经历,使他绘画中充满一种岭南的气韵,用笔清劲洒脱,追求墨韵的灵动与润泽,不作抽、涩、怪、险之笔,彰显“墨、密、厚、重”浑厚而明快,华滋而典雅的画风。作品中有意减弱飘忽跳跃的色块,加强黑白对比及韵律,将传统水墨的灵性和精要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荔红蟹肥》、《壮家姊妹》等作品中,岭南佳果与民族风情被赋予文人画的气韵。他将亚热带繁茂物象提炼为疏朗笔墨,形成“布局安排”的理性与地域生机的交融。

其二,独特的技法和设色。他用笔墨掌控自如,画作达到了多一笔则多,少一笔则少的境界。一丛墨竹,半枝荔枝。这非一日之功,是他艰苦深入生活,仔细观察,认真写生和长期研习笔墨的结果。他的画中大面积的书法题跋,书风清雅文气十足,与绘画相得益彰。这种诗书画印的完美融合,在当今画坛实不多見。
其三,超高的审美境界。余永健作品静气融儒,无尘喧嚣,唯有宁静致远。在浮躁烦杂的都市中坚守虚静之道,难能可贵。专家学者点评余永健的作品“简淡、明净、透出疏雅、静极至深远”。他的画作有一种大家的疏简之气,体现出“清、新、雅、远、疏”的审美境界。《紫艳凝露华影动》中,一只翠鸟独立荷茎,以“鸟鸣山更幽”的诗意,将儒家入世的积极精神,化入空灵含蓄的意境中,达到奇妙的效果。
其四,诗画合一的特点。他的画作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植物象征相结合,通过描绘方竹、绿萼梅等,传达出虚心高洁,傲然平和等品格,把“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机融入审美感情中,通过各种鸟造型和美化,歌颂温柔生命的价值。作品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能抚慰人们的心灵。他的画设色与诗文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色彩的运用为诗词增添了生动的视觉效果,而诗词的意境又为绘画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他的作品《暖风飞红》以鲜艳的色彩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题画诗“暖风拂面花千树,红紫芳菲映日新”,则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意境,使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夠感受到诗词的韵味和画家的情感。
三
诗词与中国画同属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余永健的作品,更为可贵的是,其画必见诗书。大幅自撰诗的书法题跋与绘画相映生辉,楷篆笔意稳健洒脱。诗书画印完美融合。一幅画之所以扣人心弦,是由于画家所捕捉的题材,经过心灵的消融整理后,在画面上,形成和谐、愉快、文雅的的气氛使然。
余永健酷爱诗词歌赋,十多年来辛勤笔耕,创作大量诗文作品。他的诗词严格把握古诗词赋、比、兴的基本规律,诗作多以抒情诗为主。内容面广,文彩飞扬,情感丰富,思想、情感、意境、都很到位,语言、音韵、格律、结构及表现手法也中规中矩。他的诗词创作针对性很强,耳闻目睹,灵感所至,即兴而作,速度快,质量高。有时边作画,边构思题跋,画成诗就,一气呵成。
余永健的绘画作品,多以诗词为题,而诗词又常为绘画作品增添意境。这种诗画合一的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他很多诗作体现乡愁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为冬日校园紫荆花怒放叹语寄怀共勉》:“灿若春花绽云霞,枝叶繁蕊纵横斜,欲写南国绵秀色,停车驻足君有暇?”,通过对紫荆花的描绘,表达了对南国风光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他的诗词作品充满灵动与活力。

我在写这篇评论他的诗画作品文章之前,希望他能谈些诗词创作感悟和体会。后来他发来一篇《画者的另一支笔》的短文,我细品几遍,很有感触,很受启发。他说,中国诗书之所以在中国绵延传承数千年而不绝,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文字与公众社会生活的紧密相连。事实上,很多传统经典作品原本就产生于极其普通的社会生活中,诗书的大量传统样式,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绘画何尝不是如此。于是我端执起另一支笔,不惴浅陋,践行“诗书画印”的要求。
在举国抗疫期间,他执笔写下好多首诗,表达抗疫的必胜决心与对疫情肆虐的担心。其中几首写得情深意切。
庚子历岁多蹊跷,
今春瘟疫又作扰;
世事无常自然变,
惊蛰未及雷声晓。
病毒凶险仍黠狡,
国难家困别添搅;
众志成城齐戳力,
灾祸时弊尽劈剿。
---昨夜听春雷寄句
徽风润泽咏甘霖,
春冷春暖阴伴晴;
冥夜阳昼间若纸,
化作白衣只为民。
---为抗疫医务人员感怀
他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经常在微信中发些对某些事情感怀和对党、对伟人、对新时代歌颂以及对朋友的赞赏和怀念的诗词,感人肺腑。前些日子,桂学书画社推出几篇对驻社画家作品评论的文章,他看完之后,即有感慨,写了首诗,以表情怀:
桂地丰饶富岭川,
搜尽奇峰奋力攀;
翰墨浇出硕果壮,
寸笔深耕尺纸穿。
同庠同仁同兴欢,
垂幸有缘仁者宽;
画坛书苑长者育,
晨光耀眼见阳山。
--敬读“甲天下山水哺育出的画家”感怀。
四
真正有才华的人是常常隐藏在群众之中,绝不挤向人前去露脸。余永健处世非常低调,为人谦和谨慎,很少显山露水,从不张扬。他牢记画家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努力做到立业先立德,为艺先为人。在广西文艺界口碑很好。
作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余永健的艺术人生始终与教育血脉相连。他主编《折枝象外——漓江画派花鸟画研究》,发表《美术学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地域文化建设关系探析》等论文,将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薪火。他特别重视师徒传承,培养年轻人才,让美术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在讲台上,他常以课件详解画理,虽自嘲“与张艺谋同类——不懂电脑”,却以传统学养滋养学子。其门下桃李成蹊,教学成果获曾宪梓全国优秀教师奖。其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广西艺术学院教学名师,印证着“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儒者襟怀。
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很有爱心,慈善为怀。2008年汶川地震,他挥毫参与集体创作《东风花信图》,与漓江画派同仁捐画百幅,筹款百万援建希望小学。画笔在此刻化作大爱的桥梁,连接着艺术家的良知与苍生疾苦。
作为广西美协副主席、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他以《折枝象外》专著构建理论体系,推动“漓江画派”从地域风格向学术流派升华。从台湾到维也纳,从泰国到美国,他的讲学足迹跨越重洋,使南疆清韵鸣响于世界艺坛。
他的作品《荷花》入选首届全国中国花鸟画展,《溢香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奖,《大凉又至》获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和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多项全国性和国际佳奖,实至名归。
巴尔扎克说:“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喑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並不因此而名。”余永健从艺的心路历程,证实他不愧为一个了不起的成功的画家。
2017年,六旬的余永健完成巨作《又日新》——这幅题名取自《大学》的作品,恰似他艺术人生的隐喻:以诗心滋养画魄,用学养升华技艺,色彩与文彩一并飞掦。现在他应聘为广西桂学书画社驻社画家,几位老同事聚在一起,开拓书画创作新的天地。在“苟日新,日日新”的自我超越中,终使一位桂邕画者笔下的墨痕,化作漓江烟雨中最清雅的文人气象。当我们在《房前屋后尽挂金》的金灿灿香蕉丛中,在《天半垂藤散紫霞》的氤氲紫藤间,仍能听见那支兼融诗书画的画笔,在时光深处沙沙作响。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之画。
-
无相关信息
热度排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