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世家走出的“艺匠”与“师者”——记工艺美术师刘卿荧的紫砂人生
江苏宜兴丁蜀镇,这座浸润着千年陶土芬芳的江南古镇,孕育了无数紫砂匠人。在当代紫砂艺术家中,刘卿荧以“融古创今、德艺双馨”的独特风格崭露头角——她既是潜心制壶二十余载的“全国轻工技术能手”,也是桃李满天下的紫砂技艺传承者,更是推动紫砂文化走向国际的“中泰文化交流使者”。


一、世家传承:从“爱书画”到“痴紫砂”
1979年,刘卿荧出生于宜兴,自幼在陶艺氛围中长大。“小时候最爱看父亲揉泥、制壶,泥巴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这份耳濡目染的热爱,让她早早与紫砂结下不解之缘。学生时代的她痴迷书画,书法的线条韵律与国画的意境留白,为日后紫砂造型设计埋下伏笔。
1995年,17岁的刘卿荧正式踏上紫砂之路,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与王潇笠。“汉棠大师教我‘守正’,从传统器型的比例、肌理到窑火的温度,每一步都要‘死磕细节’;潇笠老师则鼓励我‘创新’,将书画艺术融入壶艺。”两位恩师的教诲,让她打下“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扎实基础。

二、艺无止境:二十余载耕耘,从“匠人”到“大师”
“紫砂是‘泥与火’的艺术,差一分火候,失之千里。”刘卿荧对技艺的执着近乎苛刻。她从矿料选择、造型设计到窑炉烧成全程亲力亲为,甚至为了调试一款壶的“出水流畅度”,反复试验几十次。
艺术创新上,她善将书画、雕塑、禅意等元素融入紫砂:
《禅意莲莲》:壶身以莲花为型,壶盖似含苞待放的莲苞,壶把如莲茎蜿蜒,将“出淤泥而不染”的禅意具象化,一举斩获2020年“茶陶文化艺术节”原创设计一等奖;
《龙生九子》:打破传统壶型对称结构,以传说中“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为灵感,壶身刻绘九子纹样,2022年入选宜兴陶艺家优秀作品展“优秀作品”;
《提梁有福》:2023年“北国之春”陶瓷大赛金奖作品,提梁如“福”字线条舒展,壶身圆润饱满,兼具实用性与吉祥寓意。
截至2025年10月,她的作品已16次斩获国家级、省级金奖,包括“龙瓷杯特等奖”“艺博杯铜奖”等重量级荣誉,成为当代紫砂界的“获奖专业户”。



三、传承之责:“不保守”的师父,“手把手”教技艺
“紫砂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要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它。”作为江苏信息职业学校紫砂工艺导师与“陶都宜兴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刘卿荧始终将“传承”视为己任。她的工作室既是创作空间,也是“传帮带”的课堂——从揉泥、拍身桶到修坯、装饰她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学生。
“刘老师常说‘做壶先做人’,她教我们不仅是手艺,更是‘耐得住寂寞’的匠人精神。”如今,她的学生遍布全国,多人在“手工制陶大赛”中获奖,成为紫砂行业的新生力量。

四、文化使者:让紫砂对话世界
“紫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刘卿荧积极推动紫砂文化走出去:
2024年,她的作品《如意》在“第三届龙瓷杯全国陶瓷紫砂创新设计展”中摘得金奖,同年被第二十七届世界禅茶雅会授予“国际禅茶文化友谊奖”;
因在中泰文化交流中的突出贡献,她被泰国中华文化促进会评为“中泰文化交流使者”,让紫砂艺术成为连接中外的文化纽带。
此外,她的5件作品被省级以上博物馆永久收藏,其中《六方宫灯壶》同时被无锡博物院与中国紫砂博物馆珍藏,成为当代紫砂艺术的经典范本。
结语:一把壶,一辈子,一颗心
“做壶如修行,既要沉得下心,也要抬得起头。”刘卿荧的紫砂人生,恰如她设计的《延年益寿壶》——壶身沉稳如古松,壶嘴舒展似流云,既承载着传统技艺的厚重,又流淌着创新求变的活力。从“世家少女”到“工艺美术师”,从“匠人”到“师者”,她用一把泥壶,丈量着艺术的广度与人生的深度,也让宜兴紫砂的光芒,在新时代愈发璀璨。
如今的她,仍在工作室与课堂间奔波——或许正如她常说的:“紫砂的路没有终点,传承与创新,是我永远的课题。” (马新存)
-
无相关信息
热度排行
推荐





